南通锦工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政策当后盾科技作保障 杭州重现双季稻

编辑:南通锦工有限公司  时间:2018/09/29
“双抢”劳动力成本在粮食生产效益上所占比重一年高过一年,现有的生产技术无法控制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双季稻风险,这两大主要因素阻碍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促双季稻回归的步伐。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在规避生产风险保障双季稻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打响了促双季稻回归的发令枪。

在传统农业时代,杭州市水稻生产一直以双季稻为主,可以说,是水田必种水稻,且一年种收两季。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强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及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户纷纷放弃了水稻特别是双季稻的种植,特别是2003年后,双季稻基本淡出历史舞台。其后果是,曾经的鱼米之乡杭州成为缺粮大市,2/3以上靠外地调入。

2008年,杭州率先在全国推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在集中连片的稻区,采用工业化的方式,保护粮食生产。

此举为杭州市粮食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打下了基础,同时,晚稻高产技术在粮食功能区内全面铺开。但是,一季麦一季稻或一季豆一季稻的耕作模式显然发挥不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最大效能,也无法缓解杭州市的粮食生产压力。

“只有在确保晚稻高产的同时,让功能区内的主体们自觉恢复早稻生产,恢复双季稻,才能真正减轻杭州的粮食生产压力。”谈到粮食生产问题,杭州市分管农业副市长何关新态度非常明确。

为此,杭州市政府出台了双季稻奖励政策:对功能区内当年复种双季稻300亩以上(早稻150亩、连作晚稻150亩)的种植模式择优进行奖励,每个模式奖励3~5万元。

政府有了明确的态度并及时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同时,主体也基于土地流转成本的逐年提高,开始琢磨起恢复早稻提高土地产出最终提高效益的问题。

但是,大户们习惯了通过确保晚稻高产或麦稻连作实现增收增效,如何规避风险恢复早稻?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摆在政府、主体的面前。

杭州市农科院朱时建院长认为:在杭州这样气候多变的区域,要恢复双季稻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需要新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品种搭配和先进机械的推广,千万不能让风险挫伤那些希望种双季稻大户的积极性和热情。

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2010年,富阳市富春街道小庆粮油专业合作社的种粮大户陆孝珍种植了300亩金早47,结果遇上7月底的连阴雨,早稻无法及时收割,还严重影响了连作晚稻的季节安排,结果不能安全齐穗,损失惨重。

因为陆孝珍的教训,一些大户推迟了恢复双季稻的脚步,但是,更多的大户陆续来到杭州市农科院,咨询关于恢复早稻生产的技术问题。

主体对恢复早稻的热情和他们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引起杭州市农科院领导和水稻所的高度关注。

2009年,市农科院水稻所着手技术攻关,接着,更是把围绕双季栽培开展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作为“十二五”水稻科研工作的重点。

而农科院的这一态度得到市农业局、科技局、农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立项“杭州地区双季稻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适宜杭州市机插的早熟高产早稻新品种选育”、“双季稻高产品种筛选及其机插秧配套技术研究示范”。政府的推动、技术人员的信心也提升了功能区内大户恢复双季稻的热情,纷纷要求技术人员来自家地里搞研究。

接近去年秋收尾声时,记者来到杭州萧山区南山水稻专业合作社,只见1000多亩的粮食功能区内,只有零星的金色稻穗迎风招展。绿色的管理房边上,矗立着一个白色的钢架大棚,而正是这个大棚,显出了和其他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不同。

记者了解到,这是个玻璃温室,用于早稻保温育秧,也正是这个大棚,开启了该粮食生产功能区内200多亩双季稻的试验。

南山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锦春告诉记者,在市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2011年试种双季稻很成功,晚稻亩产515公斤,早稻亩产498.8公斤,奖励不计在内,亩均增收540多元。

当记者问:“习惯了一季麦一季稻的作业方式,抢收抢种的人力成本也越来越高,怎么会重新考虑恢复早稻生产?”

丁锦春告诉记者,杭州市各级政府要求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大户“以粮为纲”,同时,土地流转费用逐年增加,只能通过恢复早稻生产来实现增效,况且种双季稻还有奖励补贴,何乐而不为?

“当然,恢复双季稻,需要科学种田,农科院派来了专门的技术服务人员,我们很放心!2012年要扩大到500亩。”显然,丁锦春对恢复双季稻高产增效很有信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大户吃上技术“定心丸”,杭州市农科院提供了如下技术服务:保温大棚育苗早机插,比传统栽培方式提早10天左右;早稻足苗机插、连作晚稻增密机插稳产高产技术,确保大田苗足、苗齐;连作晚稻矮壮育秧延长机插秧龄,秧龄延长到25天左右,机插时间为7月25~31日;适宜的早晚稻品种搭配组合。

2011年,这些技术在总面积为1120亩共六个示范点得到应用后,效果不错,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60.6公斤,连作晚稻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

杭州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吴根良告诉记者:“政府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大户有种早稻增收增效的需求,技术人员没理由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开展技术攻关,我想,只要技术上有保障,双季稻生产一定会在杭州卷土重来。”